返回首页 |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订阅本站
一起去留学留学生活 → 灿烂光环日渐暗淡 海归就业究竟难在哪?

灿烂光环日渐暗淡 海归就业究竟难在哪?

www.177liuxue.cn 来源:中国人力资源协会 发布时间:2014-8-20 19:20:55

当大批的留学归来人员遭遇最难就业季,其“海归”的灿烂光环日渐暗淡。近日,前程无忧一份关于海外留学生就业情况的调查显示,英国、日本、美国和澳大利亚成为留学最多的国家,60的留学生在海外获得硕士学位。参加调查的留学生中,约54的人在海外……

天津频道 当大批的留学归来人员遭遇最难就业季,其“海归”的灿烂光环日渐暗淡。近日,前程无忧一份关于海外留学生就业情况的调查显示,英国、日本、美国和澳大利亚成为留学最多的国家,60的留学生在海外获得硕士学位。参加调查的留学生中,约54的人在海外有实习、打工或工作经历,9成左右的人已回国或者欲回国就业。

如今,回国已成为不少海外学子的新选择,当“出国求学热”,逐渐演变成“归国就业潮”,他们会面临一番怎样的际遇?当“最大归国潮”撞上“国内毕业大潮”又会产生怎样的化学反应?

故事背后的数据

一项调查揭开留学热、归国潮原因

留学热 逃避高考、难找工作成海外留学两大主因

此次,参加前程无忧“海外留学生就业情况调查”的受访者共有2098人,调查同时对其中41位留学生进行了个案访问。调查结果表明,中国已经成为一个留学生“输出”大国。参加调查的留学生们足迹涉及37个国家和地区,包括阿联酋、古巴和越南等国家。女留学生数量不让男性,受访的留学生中女性占比达56.7。

在这2000多名受访的留学生中,留学最早的开始于1999年,留学时间最长的超过10年,在海外读中学、本科、硕士直至博士。调查显示,2008年始,出国留学的人数快速增长,受访留学生中2012年出国最多,有345人。留学生中,先工作后留学的仅占21.7,78.3留学前刚出中学或者大学的校门,没有工作经验。不想或者无力应对国内高考,不想或者难以在国内找到工作,成为海外留学最主要的两大原因。

前程无忧首席人力资源专家冯丽娟表示,今天的海外留学越来越像是一种无奈选择,换言之是一条没有出路的出路。中国的“教育竞赛”使得中考、高考的难度没有最高只有更高,而每年相当于一个香港人口的大学毕业生在求职时的无所适从,让不少中国家庭不惜巨资,希冀为子女的学业和工作找一条新路径,这无疑成为海外大学和留学中介的财富商机,成全了海外教育市场。调查显示,留学英国学生在受访者中人数最多,占总数的19.9,特别是2011年—2013三年,留英学生在同年出国学生占比分别为38.0、44.2和41.2,这三年去美国留学的学生也明显增加,留学欧洲的爱尔兰、俄罗斯和比利时等国家的人数也增加较多。2008年—2010年间,去韩国、法国和德国等较多见,更早的时间,则留学日本和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居多。留学国家的多元和转移与各国院校的留学政策密切相关。

国外就业并不乐观 九成留学生欲回国

本次调查中,59.3的留学生在海外获得硕士和双硕士学位。比较有代表性的生源是,一部分在国内高考失利转向海外求学, 并在海外完成硕士研究生学习;一些是国内名校的中学生在高中阶段出国留学,一些是国内知名高校理工科专业,出国读研成为一种传统,有一个班级过半的毕业生在海外深造。不管在国内学业如何,调查发现,受访者普遍认为,在海外获得硕士学位回国工作才能有一定的职业竞争力。留学生中读商科的最多,文科其次,理工科最少,在就业机会上则秩序相反。

在受访的2000名留学生中在海外有实习经历的为53.9,在海外有过工作经历的为40。拥有美国mit学士学位和伯克利大学硕士学位的前程无忧coo简思怀表示,海外实习兼职带来的收益在求职中发挥重要作用。学习专业知识之外,海外留学应该开阔眼界,加强独立生存和与人相处的能力。受欢迎的留学生多数体现出上手快、工作主动和对复杂环境的适应,而非学历和专业知识。简思怀认为,中国留学生在海外实习兼职的比例偏低。

事实上,毕业生就业难已是一个全球性问题。一些欧洲国家对聘用外国雇员还需多交税,获得“工作签证”的机会更是难上加难。受访的2098名留学生中已有八成现在国内工作或者在国内找工作,对187名在读留学生的调查显示,92.2的人有学成回国工作的打算。

但另一个事实是,留学回国找工作也非易事。当中国学生奔向海外留学时,外国学生却热衷到中国寻找工作。冯丽娟说,如果缺少招聘信息,对企业的人才需求不能理解,又没有人脉关系,仅凭国外学校的文凭,留学生们并不比国内数量庞大的毕业生有优势。

同时,记者梳理教育部发布的《2013回国留学人员就业报告》发现,当年我国各类留学回国人员总数达35.35万人,是同期出国留学人数的85.4。对比前几年的数据会发现,回国人数正快速增加。2001年我国留学回国人员为1.2万人,2005年增加到3.5万人,2009年进一步突破10万人大关,达到10.8万人,2012年更飙升到27.3万人。同期,我国出国留学人员虽然也在快速增加,但增速明显低于回国留学人员。

深入探究 海归就业究竟难在哪?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与“海归”成套出现的已不再是“精英”、“香饽饽”、“企业争抢”等“一派喜气洋洋”的词语,取而代之的是“平凡化”、“就业难”、“几多欢喜几多愁”等“不算明媚”的词汇,仿佛一片乌云压覆在“海归天下”的上空,预示着海归就业也开始难了,那么——

高不成低不就 心态难放平

“挑”是小崔在跟记者的交流中,反复提到的字眼,“我们都很明白,要是随便找一个企业就去了,早就找到工作,根本不需要在这着急。”小崔说,她自己也非常清楚,之所以到现在还未找到合适的工作,就是因为自己“太挑了”,但自己又实在不想“委曲求全”。

原来,小崔虽然毕业于欧洲一所并不算知名的大学,但两家世界500强顶尖企业的实习经历,让她对回国就业本来充满了信心。“当时分别在两家企业面试实习的时候,老板都比较认可我,后来一家企业还专门为我设置了一个实习岗位,还说毕业后,如果我愿意留下,可以转为正式员工。”小崔说,开始自己也挺意外的,但实习久了,发现自己确实很适合那份工作,也得到了主管部门的满意,便越来越充满自信。

但令她意想不到的是,自己放弃了国外“唾手可得”的工作机会,“千里迢迢”回到国内准备“大干一场”时,居然“毫无用武之地”。小崔说,开始本来想给自己点挑战,去其他知名企业锻炼一下,但一圈简历投下来,不是没有回信就是没有通过它们的首轮面试,使她信心下降不少。而主动找上她的企业也不是没有,多是一些小公司的“理财顾问”、“销售专员”等类似岗位,让她着实提不起兴趣。

所以她及时调整了战略,放弃了对她来说相对陌生的企业和领域,转投自己实习过的企业的中国总部。“如果说之前只是意料之外,有点挫伤积极性,那么这次就是让我万万没想到的,严重的打击。”小崔这样形容她的“遭遇”。原来曾经在荷兰总部受到过“盛赞”的她,却没有被该公司的中国总部录取

接连的打击让小崔自信心、自尊心都严重受挫,开始质疑自己的“自我评估和定位”,截至记者发稿时,小崔依旧在求职这条路上“高不成低不就”地寻觅着……

一怕眼高手低 二怕成为跳板

如果说海归就业难是因为留学生自己“挑”,那么对于企业而言,对大批海归的“拒之门外”,则是因为他们“怕”。

一家大型外企人力资源部负责人这样向记者解释道,我们公司内部都是用英文邮件交流,海外留学生确实有语言沟通优势。但我自己也是家长,所以我了解现在很多海归并不像我们以前那样,是凭自己本事拿着奖学金出国读书的,现在很多孩子出国相对容易很多,都是因为在国内考不上理想大学、研究生,拿着家里的钱,出去“混”个本而已,能力并不出众。但孩子们还觉得自己有着“海归”的光环,并没有认清自己的能力与实际,容易出现“眼高手低”的情况。

因此,这位负责人表示,他们公司现在更愿意招收一些国内985、211本科或者研究生毕业的学生。“因为这些学生至少是在高考这个常规、公平的考核制度中脱颖而出的,肯定具备一定过人的潜质。”

能力欠佳被拒绝好理解,那么,为什么有的留学生自身综合素质较高,还是不能受到企业的青睐呢?这就是企业“患得患失”的心理在“作怪”了。

因为自身企业规模、发展潜力等因素限制,许多中小型企业深知,可以吸引来优秀人才的条件就是提供“优厚的待遇与良好的发展前景”,如果两样都比较“平庸”,还有优秀人才来“投靠”他们,就会让他们比较“恐慌”了。“就算把他们招进来,肯定从我这儿学到点东西就走了,毕竟可以给人家学的就那么多。那我还得招人重新培训,还不如直接招个资质平凡的,慢慢教,让他踏实干活。”以上观点代表了不少中小企业老板的心理。

新闻里的故事 两个海归的求职故事

海归光环已暗淡

找个工作近一年

今天的小腾已经是一名中小型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员工,但谈起近一年的找工作经历,仍然让他心有余悸。“没想到想找个好工作这么难!”是小腾对记者说的第一句话。小腾说,他是去年1月份从美国回来的,但他们回来的时候国内的招聘旺季已经过了,很多好企业的“校招”都没赶上,如果想等大规模招聘季只能等下一届的了。“由于身在国外,即使我们事先投简历也不能随时回国来参加面试,所以就只能等拿完毕业证,回到国内再找工作。”谈起这些,小腾颇为无奈,但也能理解。

而让他最闹心的当属为找一份好工作而“身心俱疲”的那几个月。“回来之后,我基本就没闲着,虽然好的企业招聘少了,但零星的也还有,所以我也在努力投。”小腾说,他开始想,虽然投的这些工作不是特别满意,但也还是不错的,如果面试完有合适的就去了,但没想到这些在他看来“不是太满意”的工作居然“更不满意”他。“开始就是投简历,后来时间长了就开始想怎么回复那么少,再后来居然连‘拒信’都很少了,基本直接‘石沉大海’了。”小腾觉得既可悲又可笑。

不过还好,最后有家银行“收留”了他,小腾乐观的性格立刻凸显:“他们就是‘慧眼识金’,现在就业竞争压力这么大,我可得好好努力,不能辜负我的‘大伯乐’!”

留学一年40万

归来月薪才3千

拿着英国某大学经管类硕士学位“荣归”的小韩,为了工作和薪金的问题,郁闷了很久。“我们开始的期望薪金在6000元左右,后来虽然发现这个要求在天津算比较高了,但觉得找个5000元左右的工作问题还是不大的。”小韩说,毕竟自己在外一年,花了父母将近40万元,还是想尽快赚回来。

所以投了简历后,虽然也陆陆续续接到过一些面试机会,但最后的基础薪金基本都在3000元左右,她就没有进一步考虑,想着说不定等等会有更好的机会。不过一再碰钉子后,使她开始意识到,也许自己之前的想法太天真了,“那时候突然发现,理想是‘珠圆玉润’的,现实是‘骨瘦如柴’的,得开始正视现实了。”

调整过心态的小韩再次出发,不久便在一家韩资企业找到了一份采购专员的工作,小韩说,虽然自己认清了这个现实,但偶尔想起来还是觉得落差挺大的,“每个月3000多元,我得什么时候才能挣够40万元。”是她经常萦绕在脑海里的一个想法。

专家观点 调整心态 合理预期 积极准备

如今,海归的光环已日渐暗淡,那么打算回国的海归们又该以何种心态、做哪些准备面对即将在国内开始的职业生涯呢?对此,前程无忧职场专家张益僮表示,海归回国就业前最重要的是要调整心态,合理预期,积极准备。

张益僮表示,海归们首先要清楚自己的个人优劣势,包括语言、实习经验、工作技能、人际沟通能力、特殊行业的技能认证等等。分析自己的客观因素在国内同行业就业是否存在竞争优势。其次,要调整心态,合理定位。在充分了解自己竞争优劣势情况下,了解国内行业、职业、企业的大环境需求,合理预期薪资,不要高不成、低不就。

在做好自身准备之余,也要“知彼”,了解行业、了解企业,预期未来的高薪行业。房地产、金融、互联网行业是时下最好的行业,而下一个最好的行业则产生于这三者的跨界组合,即金融地产、互联网金融和互联网地产。显然,行业发展需要跨界,而人才也需要跨界,最为典型的例子非互联网金融人才莫属。随着互联网金融的持续火爆,银行、券商、基金、保险等传统金融机构都加大了互联网金融人才的招聘力度,这让互联网金融产品经理、运营总监等成为市场的热门人才。同时,房地产开发也先跨界:商业、养老、旅游地产人才发展潜力大。

最后还要积极准备,积累实习经验。企业更看重的是员工的实操能力和经验,以及给企业带来的收益。在国外没有实际工作经验和成果,希望仅凭一纸学历博得高薪,几乎是不可能的。除非像it、生物、机械等一些国内紧缺的高科技行业。在学期间应该尽量多地找一些与行业相关的实习工作,积累经验,毕业后也可以尝试在国外工作一段时间,积累一些实际工作经验和成绩,回国后才可以更好地满足企业的需求,从而获得更好的发展。(完)

灿烂光环日渐暗淡 海归就业究竟难在哪?由一起去留学 ( www.177liuxue.cn )编辑整理,转载请保留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