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篇关于日本面试,日本奖学金面试,日本礼节的文章。了解·细节·礼节决定你面试成功与否 甍 鸟 摄影:阿牛日本东京汐留(2007年12月)
了解·细节·礼节决定你面试成功与否
甍 鸟
摄影:阿牛日本东京汐留(2007年12月)
前几天,有位在日本留学的中国留学生给我发纸条说,ta很幸运地拿到某大财团奖学金面试的机会。问我应该注意哪些事项,以及怎么准备。正巧,我曾经拿过该财团的奖学金。就在纸条里简单地给ta提了一些建议和注意事项。
据日本文部省的统计(抱歉,数据有些陈旧),2005年,在日中国留学生人数高达8万592人。留学日本,无论打工、考大学、考研还是就职活动都会经历面试这一关。做为曾经的老留学生,在日本经历过大大小小许多面试,得到许多“先辈”(前辈)的指点和帮助。也曾担任过某npo支援中国留学生活动团体的理事。现把我个人的体会写出来,希望更多的在日中国留学生面试时,能够从中得到一些借鉴。
有关就职面试,需要注意的事项太多,不是三言两语就可以解释清楚的。在日本,有关这方面的书籍非常多,足够参考。此文,就只简单地说一下有关打工、升学、奖学金申请以及宿舍申请面试的注意事项。
1 注意服装
日本人是非常讲究穿衣戴帽的民族。不同的场合要不同的着装。同时,日本人的从众心理比较强烈,不喜欢自己与他人“步调不一致”。日语叫“浮いてしまう(出格,与众不同)”。比如,一到二、三月份,各大商场百货店就会推出浅色女性套装。因为日本是四月份开学,家长要参加孩子们的“入学式(开学典礼)”,母亲都穿得非常“春意盎然”。记得当年日语学校的“开学式”上,校长和任教老师都穿得非常正式。女老师都是漂亮的深色套装,男老师则西装革履。两个八年过去了,至今依然记忆犹新。
所以,升学(大学、考硕、考博)面试和奖学金面试要“正装”,尤其是前者。即,男西装革履,女套装。当然不会因为你没有“正装”而淘汰你,但“正装”会给对方留下一种好印象,令对方觉得你懂得日本穿衣戴帽的习惯。打工和留学生宿舍申请,不一定要“正装”,但一定要整洁大方,不要穿得过于随便和花哨。
2 注意礼节
面试时要做到大方、礼貌、礼节周到,入乡随俗。请注意一下几点。
(1) 最好等面试官让你坐下之前再入座,而且入座前要说“我失礼了(失礼いたします)。”
(2) 面试结束后,入乡随俗,站起来后轻轻地一礼,并道谢:ありがとうございました。然后再退场。
(3) 使用敬语。“我”应说成“わたくし”、“请多关照”使用“お願い申しあげます”或者“お願いいた
します”。
这本属于礼节范畴,但非常重要,就把它单独列为一项。
我曾住过留学生宿舍。宿舍管理员夫妇两个人都是一副热心肠,对学生非常照顾,我们亲切地称他们为“お父さん(爸爸)”、“お母さん(妈妈)”。 我与这对夫妇相处得非常好,经常与他们聊天,还跟女主人学过插花。一次聊天时无意提到会馆面试,“お父さん”和我说:面试的第一关,就是观察这个学生有没有礼貌。即,经过“事務室”(办公室也是登记处)是否打招呼。因为面试场所设在一楼的会议室,去这会议室必须经过“事务室”(面试通知上明确记载着面试的场所)。有的留学生粗心忽视了这第一关,途经“事务室”而没和管理员打招呼,直接奔面试的房间了。这样,你第一印象就被大大大了折扣。如果是竞争强烈的情况下,也许就因为忽略了这第一关而落选。
所以,要注意细节。以免“小河沟里翻船”。
3. 了解自己
不用说,这是最重要的一环。
升学考试(或申请奖学金)面试时,一定要对你的研究计划(尤其是硕士和博士课程面试)彻底熟悉,做充分的准备,做到对答如流。因为要用日语表达,如果你日语还不够流利的话(即使非常流利),最好也写出来,并多多练习。不要在面试现场组织语言,现炒现卖。另外,“为什么选择日本留学的理由,以及将来的打算”这些申请奖学金时常见的问题,也事先最好做好答案。
4.了解对方
这里的“对方”是指“报考的学校”和“申请的奖学金财团”。
在升学考试时很有可能问你:你为什么选择我们学校,而不是他校? 或者他研究科(研究院)?
这就需要你事先清楚地把握你要报考学校的特色与优势,以及认真研究你想从师的导师(私立大学称“指导教授”,国立大学则称“指导教官”)的研究领域以及其业绩。
奖学金面试时,有些财团会还会针对该财团的历史与理念提出问题。比如,罗大力米山纪念奖学财团。笔者曾经是该财团的奖学生。面试时就曾被问过几个与罗大力财团的历史与理念等等相关的问题。
另外,虽然和面试没有直接关系,但也至关重要。即,履历书一定要写得工工整整。我们中国人写字习惯连笔,写得龙飞凤舞被认为字写得漂亮。而在日本,填表和写履历书时,要像小学生写小楷一样,一笔一画,别连笔。
最后,无论什么面试,都要至少提前十分钟到场。打工与日本人见面时,也最好遵守这不成文的“十分钟习惯”。
在日本,面试时应注意哪些礼节和细节由一起去留学 ( www.177liuxue.cn )编辑整理,转载请保留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