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订阅本站
一起去留学教育资讯 → 80米风塔上的人才缺失

80米风塔上的人才缺失

www.177liuxue.cn 来源:和讯网 发布时间:2012-1-4 22:16:50

而是出于一次关于风电人才缺失的讨论。 风电人才,尤其是高级技术人才的短缺已经到了什么程度,或许这组数据更直观:在中国风电人才培养研讨会上,10年间一直致力于此项研究的西北工大廖明夫教授着重提出,到2020年中国风电人才缺口将在40……

随着大批的风机超过保质期,维修人才的短缺已成为制约风电运营企业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

“这两年公司新进了很多人,活却总也做不完。”陶钢正开门见山。

内蒙古、湖北、沈阳,这是陶钢正2011年12月上旬的日程表。而他的全部工作是飞赴全国各地的风电场,爬上80米高的风塔,诊断、维修风机的大型事故。

“若不是等你们采访,我现在已经在内蒙古了,这周终于可以在家好好过个周末。”在龙源电力的会议室里,年轻的陶钢正像个孩子一样快乐地脱口而出。这个声称从未接受过采访的“空中飞人”只是一名普通的风电工程师。关注到他,不是因为他拿到了“中央企业技术能手”奖项,也不是因为他多么敬业,而是出于一次关于风电人才缺失的讨论。

风电人才,尤其是高级技术人才的短缺已经到了什么程度,或许这组数据更直观:在中国风电人才培养研讨会上,10年间一直致力于此项研究的西北工大廖明夫教授着重提出,到2020年中国风电人才缺口将在40万人左右,其中高端人才占比高达40,而目前我国高校培养的相关人才仅为2000多人,加上其他各层次的培训也不超过5000人。

缺口日益扩大的同时,另一个严重问题也开始凸显:一大批风机即将超过保修期。风机的保质期一般在2-3年,2008年中国开始大批建设风电场,如今,大部分风机运行了3年左右。去年以来,风机着火、倒塌事故频频发生,以至于龙源电力可再生能源开发中心主任吴金城一再高呼,“当前人才的瓶颈高于风电发展的任何瓶颈”。

由于风机生产商只负责保质期内的维修,对风电场而言,未来20多年的运营就需要一支庞大的维修队伍。作为风电运营的龙头企业,龙源电力在国内成立了第一家专业维修公司。

陶钢正就是在2009年风电大发展时期进入龙源风电工程技术公司的。他依稀记得那次奇怪的面试,因为被问到“是否恐高”,“是否有驾照”,“是否可以接受长期出差”,等等。

其实,众多维修人员跟陶钢正一样,都是单纯学某一个专业出身,比如机械设计、自动化、高压、低压等,没有一个专业是囊括整个风电维修工作的。对于一个一片空白又要求苛刻的行业,到底需要怎样的风电技术型人才?

陶钢正,机械设计专业研究生。当他的同学们都在钢铁厂画着同一个部件图纸的时候,他却爬上了80米的风塔判断种种突发故障。

站在80米高的风塔前,戴上安全帽,胸口挂上保险绳样式的助爬器,风电工程师们一天的工作就此开始了。“什么地方的风机都得爬,我去过零下30摄氏度的哈尔滨,去过风沙肆虐的大西北,也去过酷热的海中小岛屿和沙漠。”陶钢正说这些是每个风电工程师必备的专业技能,很多高学历的人因为恐高、怕艰苦等种种原因不愿意做风电这行。

在人们的印象中,维修人员多面部黝黑、身体强壮,可陶钢正和他的同事们却跟普通的白领没有什么两样,透着一股学识性的稳重。“这两年公司招聘的基本都是研究生学历的维修人员了。”陶钢正说这是风电行业的新趋势。

看似简单的风机,内部构造是极为复杂的,他涉及的不仅仅是机械原理,也包括各种传动、高低压、自动化、检测等系统知识,而且有些零部件甚为精细。以前,各风场多采取的维修模式是哪个部件坏了就直接拆下来送风机厂维修,维修好再运回来重新安装,这样维修费用和运输费用都是惊人的,一个齿轮箱的小毛病一经拆卸也得额外支出几十万元,吊车费用每天就在2-8万元不等。

相比之前这种完全放任式的行规,高知型技术人才的优势才体现了出来,无疑,他们的脑力劳动使节约的维修成本十分可观。

2010年,黑龙江风场,一根叶片故障。陶钢正一再强调只有“一根”。

这本是一次普通的故障,按照惯例,直接把叶片和轮毂拆卸下来送出去维修即可。陶钢正和他的四位同事却为此折腾了近20天。

拿到风场传来的照片和说明,先是讨论、分析,不止一次的争执,但目的是一样的,维修团队在想能否不把三个叶片和链接的轮毂全部拆卸下来,只拆卸一根损坏的叶片,这在国内是很少见的拆卸方式。但是成本却可以降低几倍,首先是吊装费用,原本需要8万元一天的重型吊车,可以改为2万元一天的轻型吊车,而且维修时间也会大大缩短。

如何在高空中完成只拆卸一根叶片?学机械设计出身的陶钢正出了一个主意——尝试自己设计一个能拆卸的吊梁工装。大胆的想法虽让人眼前一亮,但问题也层出不穷:如何保证强度和承受力,用什么材料,怎样可灵活在空中拆卸?接下来的一周,陶钢正翻看了大量外文资料,试图从ge、维斯塔斯等国际公司的设计中取点经,然后就是无休止的讨论、画图纸、修订。连续加了一周的夜班之后,他的图纸终于呈现在了黑龙江锻压机床厂的车间,又是一周的蹲点,边生产边修订方案。当一个小巧灵活的新型吊梁工装出现在大家面前时,有人算了下成本,不到2万元,却可以换得几十万元的盈余。而且,在以后同类型的事故中还可以应用,至于说节约的维修成本那就更无法估算了。

这只是陶钢正工作中遇到的一个小案例。他笑言,风电行业很有挑战性,跟以前维修人员的救火队员身份不同,他们这代高级技术人才每天都在用另一种思维在考虑各种事故,有时需要高学历、高科技,有时则只是靠一些与众不同的思维模式。

“杂家”工程师

刚到风场那会,陶钢正看到的一切都是新鲜的。跟着师傅去现场,做齿轮箱的诊断,机械部件被拆了一地,控制油路、传感器等全部卸开了。从没关注过传导系统的陶钢正搞不明白,滑环怎么能把信号传输出来,怎么让叶片变换角度。

陶钢正的师傅王建国是龙源工程部最有资历的一位,但他并非人们想象中沧桑感十足的老师傅,其实比陶大不了几岁,36、37岁的样子。与其他行业的老技工不同,年轻化是风电维修队伍的特色。

每一位风电工程师必须成为杂家。因为一项风机事故的判断,往往不局限在某一专业领域,而是要综合各项指标,要做检测,要通吃传动系统、自动化系统、高低压系统、机械系统,从而做出综合判断。

读研期间,陶钢正跟随导师频频出入于全国各个钢厂、水泥厂的车间厂房,对其中的设备可谓了如指掌。他的同学们全部去了钢厂,只有他一个人选择了风电。“我那些去钢厂的同学现在每天就是画图纸,而且只画一种图纸,轻车熟路,很惬意,我却要每天经历不同的事故现场,思考不同的应对方案。”陶钢正说虽羡慕别人的惬意,却很享受自己多变的工作。

每年,陶钢正最乐于去做的事情就是到厂家培训。每每去联合动力位于河北保定的风机组装厂他都乐此不疲,可以跟随整个风机的组装过程。吴金城说,很多风电工程师不能迅速成长与风机企业不无关系,因为前两三年保质期是制造商派维修队伍进风场,风场的维修人员并不强制跟随,故而造成了从风机制造企业到风电场维修的接续危机。

陶钢正们也看到问题的根本,他们提出试图把风电场安装调试这项本该由风机企业来承担的任务承揽下来,这个思路源于2010年12月在(,股吧)的一次培训。

近两年,他所在的龙源风电工程技术公司维修部增加了一倍的新员工,而依旧采取传帮带的方式,老员工带新员工,这种方式对培养人才来说毕竟是有限的,如何能把这种高级技术性人才的培养扩大化,或许陶钢正正在琢磨的事故手册会帮上忙。风机每天都在迎风而动,这些年轻的风电工程师们也一刻没有空闲,处理各种事故的同时,他们也在做着诸如此类的思考。

显然,像龙源电力这样的大型新能源企业,几十人,甚至几百人的维修队伍还是有些捉襟见肘。那些维修团队匮乏的企业更是难以为继。随着大批的风场过保质期,维修人才的奇缺就像一个恒等的正比例关系式,分母增大的同时分子也会增大,风电维修人才的缺口将一再被扩大。

春节将至,北京、上海、广州、深圳举办的几次大型企业招聘会,新能源人才招聘表现出前所未有的活跃态势。据了解,新能源专业的大学毕业生起薪多在4000元左右,是其它专业应届生的一倍。中国风能协会副理事长贺德馨频频在各高校亮相,他呼吁,我国风电人才严重匮乏,尤其是风电机组研发专业人才、高级管理人才、制造专业人才、高级技工以及风电场运行和维护人员。然而,目前国内专门开设风力发电课程的高校并不多。因为风电涵盖多个学科门类,因此许多高校都将该专业归类到机械、动力工程等专业进行培养。

2006年,华北电力大学率先创建了我国风能发电人才培养基地,建立了国内首个“风能与动力工程”本科专业,但当年首批只招收了30名本科生。湖北某高校更是先把教授送到国外进修风电的相关专业,以期回国后再传授给学生。但问题是高校的培养一是人数少,供不应求;二是时间长,动辄四年甚至更长,无法满足如此迅猛的风电装机数量。

高校培养路径无法满足,企业只能自谋发展,比如三一风电、金风科技、龙源电力,专门成立了自己的大学,形式也有所不同。三一是面向所有的高中生进行招生,走技工培养路线;金风大学则是以培训为主,即对本公司和上下游企业进行人员培训,形成了36个科目的知识树,并号称打造“风电行业的黄埔军校”;龙源的培训起步也较早,2006年就组建了龙源苏州白鹭风电职业技术培训中心,并从德国风能培训中心聘请了专家授课,开设了风电工程建设、风电运行管理和风电机组维修等不同的专业培训课程,一些教材已经正式出版发行。陶钢正属于后者,非风电专业的高校毕业后,进入企业,然后去龙源、金风和联合动力的培训中心进行了为期几个月的专业培训,他认为这种上岗方式很适合此时风电人才的培养。

中国可再生能源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朱俊生却提到了一点关键所在,他说,风电涉及机械、电力、材料、加工、液压电控、电机等多个学科门类,但兴趣最为重要。如果只是为一只饭碗,艰苦环境面前,坚持下来的人就太少了,因此我们应该培养真正对这个行业有着浓厚兴趣的人才。

陶钢正第一次接触到风电,还是在读研期间跟导师去张北风电实验基地调研,与之前去过的水泥厂、钢厂相比,他更喜欢这个朝阳产业。经过几年的工作之后,他也发现,自己比在钢厂工作的同门师兄弟们更出色。“风电是个有潜力的行业,风电人才也是潜力股。”陶钢正说。

如今,面对巨大的人才缺口,从企业到行业协会都在大声疾呼,也各自寻找出路。其实,中国并不缺乏工程师,只是没有提前谋划布局,才造成了今天的窘境。

80米风塔上的人才缺失由一起去留学 ( www.177liuxue.cn )编辑整理,转载请保留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