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订阅本站
一起去留学教育资讯 → 艾勇明:我要读书

艾勇明:我要读书

由用户“cchua205”分享发布 发布时间:2023/1/15 19:12:19

浙江日报9日刊登的《艾勇明:我要读书》引起社会各界关注,萧山区教育部门、学校和热心人士都在为艾勇明想办法。 萧山区教育局长蔡仁林召集相关人员对此事情做专题研究。“不能让孩子失学,我们要克服一切困难让孩子读书。”蔡局长说。为了方便孩……

艾勇明:我要读书1

浙江日报杭州9月14日讯 浙江日报9日刊登的《艾勇明:我要读书》引起社会各界关注,萧山区教育部门、学校和热心人士都在为艾勇明想办法。

萧山区教育局长蔡仁林召集相关人员对此事情做专题研究。“不能让孩子失学,我们要克服一切困难让孩子读书。”蔡局长说。为了方便孩子读书,决定破例安排离小勇明家最近的萧山区所前镇一小读书。

13日早上5点半,艾勇明就起床了,拿出刚买的书包翻了又翻,书包里有他珍藏了两年的一本笔记本和一支圆珠笔。他还特意挑了一套最新的衣服穿上,坐在棚户门口等着来接他的老师。

当天上午8时,所前镇中心辅导学校主任胡琛、副主任夏兰娟和所前一小校长金利明来到了小勇明的家,小勇明高兴地跳了起来,“呜呜呜”不停地叫着,妈妈解释说,孩子意思说“看,老师来了”。

在一个多小时的家访中,老师对小勇明进行了测试,发现孩子虽然很聪明,但是听力很差,属于中度以上耳聋;在语言表达方面,除了能写和说出简单的“爸爸、妈妈”等字外,基本无法表达。根据小勇明目前所掌握的知识只有小学一年级第一学期的水平。

“即使戴上助听器,小勇明课程肯定跟不上,时间长了肯定会挫伤孩子自信心,在普通学校对孩子成长不利。”胡琛主任建议说,“小勇明还是到聋哑学校比较合适。”

老师无奈地走了,眼泪在小勇明眼里打转。

“我想读书”小勇明在记者的采访本上写下了这四个字。

今天,佳友民情工作站记者致电杭州聋人学校蒋春英校长。蒋校长说,按照规定,学校开课后就不接收学生了,但她表示可以给孩子“开绿灯”。但是必须按照《杭州市萧山区义务教育阶段来萧务工人员子女在萧就学管理暂行办法》,小勇明父母要出具与用人单位签订的劳动合同、交纳社会保险的凭证、流出地学校出具的转学证明等“七证”,才能有资格入校。

小勇明妈妈何木荣听了后,一脸为难。她说:“我们一个种菜的,没有办法出具劳动合同;缴纳一年的社会保险,对我们流动性很强的人来说‘不合算’,因为到年底,菜地的租期到了。”

艾勇明:我要读书2

“今年12岁的艾勇明跟着爸爸妈妈从江西抚州来萧山种菜,开学了,却整天看着小勇明在路上、菜地里跑来跑去没事做,心里很不是滋味。看看哪个部门能不能帮忙解决孩子的上学问题。” 9月7日,小勇明的邻居周小姐焦急地给民情工作站的记者打来电话。

孩子:做梦都想上学

今天下午,记者一路问讯,弯弯绕绕1个半小时后,来到了萧山所前镇西江王村,在村子东面一片菜地旁,记者找到了小勇明的“家”,说是一个家,其实是一间搭建在菜地里的小棚,只有两张小床和一只煤气灶。

听到有汽车声音,小勇明飞快地跑出来,看到记者的车子行驶在狭窄的机耕路上,小勇明机灵地在前面指挥,记者才顺利地把车子停在空地上。

小勇明刚开始还有点羞涩,几分钟后,他指指耳朵,意思叫记者仔细听,隐约听到了不远处所前镇第一小学传出朗朗读书声,小勇明用竹条在地上写下了“学校”两字。

小勇明的妈妈何木荣闻讯从田里回来了,妈妈告诉小勇明,记者是“老师”,要带他去写字读书的时候,他终于“懂”了,兴奋地跳起来,指着所前镇第一小学,嘴里一直呜呜地叫着,妈妈解释说他在说“去”,意思就是想去上学。学校是那么近,对他来说却是那么的远。

后来,他还自信地在记者采访本上写下自己的名字“艾勇明”,大家都夸字写得不错,小勇明乐坏了。

母亲:哪所学校能接受

小勇明老家在江西抚州,他跟爸妈来萧山9个月了,一家人租了村里的7亩地,种些小葱和青菜。平时,小勇明妈妈在家里种地,爸爸每天晚上12点钟去长山市场将菜批发给菜贩子,回来的时候都是凌晨了。小拇指细的小葱,一斤卖2块多钱,2个月才长一茬,就是靠这微薄的收入,支撑起了一家清贫的生活。

何木荣告诉记者,小勇明刚出生的时候是个健康的宝宝,4岁那年发高烧,抱到医院里打针后听力开始有严重的障碍。

“在老家时因为听力的缘故,普通学校都不愿意接收,费尽周折终于上了学,已经上到了4年级。”玩爸爸的手机,他能很轻易地将爸爸和哥哥的名字输入到手机电话簿里,这让爸爸妈妈很开心。

“在萧山,我们人生地不熟,听说外地民工子女能在萧山上学,但是不知道手续怎么办。”何木荣说,在夫妻俩眼里,“在这里上学是不可能的事情”,甚至连仅一公里之外的所前一小都没去咨询过。

何木荣也曾考虑过送孩子回江西抚州读书,但是家里只剩84岁的爷爷奶奶,没有能力管带孩子。“如果有学校接收他,我就是再苦再累也要让他上学。” 何木荣说。

邻居:人人夸他聪明

听说记者来采访,四周邻居都围了过来,大家都夸起小勇明。

“很懂事,平时会帮妈妈择菜、理葱,而且学东西很快,做事很麻利。”周小姐说,整天看着他在路上菜地里跑来跑去,心里很不是滋味,同龄的孩子都去上学了,他却没事做。

“看到别人钓鱼,他用竹竿做了根鱼竿,有模有样地钓鱼。现在孩子们都去上学了,只剩下他独自一人去钓鱼,从小勇明眼里看出羡慕和哀伤的神情。”周大伯伤感地说。

是啊,美丽的童年,怎能在菜地村野间荒废掉呢?

教育局:接收孩子有点难

萧山区教育局成人教育科王科长听完记者来意后有些为难。王科长介绍,根据《来萧山外来务工子女就读管理办法》,必须提供一年以上养老保险、暂住证等7个证件才可以入民办学校,而小勇明父母来萧山只有9个月,又提供不出其他相关的证件。

“萧山区是一个流动人口大区,今年民工子女就学形势很严峻,22所民工子女学校全部爆满。民工子女学校的班额基本上都在50人左右,插班生就更成问题。”王科长说。

“但是孩子必须要接受9年义务教育,可以考虑暂时回原籍读书,等具备条件后再来萧山读书。” 王科长建议说。

市民:我们一起想办法

市民陈先生:萧山是个新区,流动人口多,就学形势严峻。像小勇明这样的孩子还有很多,既然政府出台了相关规定,能否先送孩子回原籍读书,等条件符合后再过来读书。

市民李先生:外来民工为我们的城市建设作出了贡献,我们的城市缺不了民工,相关部门能否从人性化出发,为孩子破个例,让孩子能尽快融入新的生活环境。

市民鲍女士:能否采用多元化的模式,来解决流动儿童教育缺失问题。孩子是家庭的希望、国家的希望,每个孩子都有读书的权利。

艾勇明:我要读书由用户“cchua205”分享发布 ( www.177liuxue.cn )编辑整理,转载请保留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