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篇关于历史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历史情感教育,情感教育的文章。②历史教学在情感教育中的作用:比较其他学科在情感教育方面起到的作用,历史学科有何独 ③历史教学中情感教育的前提和基础:探究历史教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学生是一个有思维有情感的统一体。情感教育是现代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素质教育目标之一,也是现代教育理念与教育创新的突破口。李大钊曾经说过:史学对于人生的关系,可以从知识和情感两方面去说。历史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史料浩如烟海,史实复杂纷纭,涵盖了政治、军事、经济、文学、地理、科技等诸多领域,不仅知识内容丰富多彩,而且也蕴涵着厚重的情感因素,如:历史人物的善与恶,历史现象的丑与美,历史事件的好与坏,都会使学生产生爱憎分明、喜怒有别的情感波动,这就为实施情感教育提供了大量素材。
因此,历史教学必须重视学生情感特征和情感内容的研究,努力挖掘历史教材中的有效情感因素,发挥情感在历史教育中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动力功能,培养和完善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感,使历史课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场所,更是情感教育的殿堂。
作为历史教师,应该认识到历史是人文学科中最兼具感性和理性的一门学科,在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中有其独有的优势。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教学内容的血肉,成为教学过程的灵魂,但是由于新课程处于改革实践当中,缺乏经验,加之教师个人素质和长期的思维定势与习惯,在操作上有难度;另一方面,因为升学机制的压力及考试改革的滞后、社会价值取向等都成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实现的羁绊,而教育的最终目标应该是培养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其实历史教育在培养学生文化素质、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方面肩负着重大的社会责任,具有不可替代的教育功能和优势。
华东师大科学学院教授聂幼犁就中学历史课程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有过专门的论述和研究:他认为中学历史课程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学生在认识历史及其相关问题时,对课程内容、学习方式和学习氛围等方面体现的兴趣、情绪、情感倾向和基本的价值取向。
探究情感教育的必要性,如何利用历史教学的过程和方法提升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是该课题的主旨。
二、研究内容、目标
1. 研究内容
①情感教育的现实意义:针对以知识传授为主的现代学校教育,学生情感、价值观偏移等现实问题,情感教育在现代教育中具有现实意义。
②历史教学在情感教育中的作用:比较其他学科在情感教育方面起到的作用,历史学科有何独
③历史教学中情感教育的前提和基础:探究历史教师在学生情感教育中的作用,历史教师是历史教学中情感教育的前提和基础。
④历史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的可行性:在历史教学中有许多历史人物故事和历史事件,还有一些历史和现实的对比的事例。这些都是情感教育的素材。⑤历史教学在课堂中贯彻该理念的方法,手段(关键和重点)以及达成效果的测试方法。
①培养情感价值观具有现实意义,现代社会物欲横流,而高中生心智尚未成熟,受到外界影响较多,且危害也越来越大,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健全人格的显得尤其重要。历史中宣扬英雄人物,爱国情怀的事例不胜枚举,是其他学科的无法替代的。通过对历史上下五千年的回顾,培养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达到爱祖国,爱他人,爱自己的目的。
②体现实践新课改理念,完成新课改目标。2003年《历史课程标准》对历史教学中学生应形成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具体的规定有:要求形成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认同感,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2)要养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审美情趣,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3)形成崇尚科学的精神的意识,确立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4)强化民主与法制的意识;(5)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地区、各民族的文化传统,逐步形成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国际意识。新的高中历史课程要求学生通过新课程的学习,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脉络,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继承优秀的人类文化遗产,弘扬民族精神,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历史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会从历史的角度去了解和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关注中华民族及全人类的历史命运。通过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让个性生命放飞精彩。
三、研究的方法和阶段
1.研究方法:
文献研究:查阅中外研究资料,关注最新的研究成果。查阅本学科的在这方面的研究成果。
案例研究:以调查问卷,以典型学生为研究目标,检测目标达成效果。
课例研究:设计几堂课,得出课堂总结以及课堂随笔。
行动研究:将研究目标融于教学过程中,以理论研究为指导,开展实践研究。
调查研究:开展调查咨询,制成调查报告,情感价值目标的达成价值性。
(1)准备阶段
①认识本课题的研究价值,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确定研究课题,形成课题研究方案。
②通过文献研究,调查问卷等形式搜集和整理与课题相关的资料,了解与本课题相关的研究现状,为课题研究提供科学的依据。
(2)实践阶段
①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并开展在情感教育方面与其他学科的比较,与其他任课教师进行交流,及时沟通,解决出现的问题。
②进行课堂教学实践,并通过座谈,讨论等方式形成相关材料。
(3)总结阶段
①运用案例、调查、观察、文献等方法,对研究材料进行收集整理,逐步形成比较系统的在历史课堂中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教学方案。
②整理研究的相关资料,以及研究的阶段性小结、体会、论文、活动记录等。
③继续进行课题研究实验,完善研究工作,整理、分析材料,总结实践经验,撰写出科研论文。
近年来,本课题的负责人积极参加市县及校级的课题研究,参加过市级课题《历史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的教学策略探究》和校级小课题《历史学科学困生成因及对策探究》,并取得了很有价值的成果。并多次在一些刊物上发表相关论文。本课题组其他教师均从事过历史教学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也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为研究本课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五、完成课题研究的保证条件
课题组人员的学术背景和人员结构(职务、专业、年龄):
冯玉奎,中学高级教师,大学本科,教育处主任,历史教育专业,38岁。何世杰,中学一级教师,大学本科,县级骨干教师,历史教育专业,34岁。
郝玉辉,中学二级教师,大学本科,校级骨干教师,历史教育专业,32岁。
薄云日,中学二级教师,大学本科,校级骨干教师,历史教育专业,31岁。
李国伟,中学二级教师,大学本科,校级新星教师,美术专业,30岁。
孙猛,中学二级教师,大学本科,校级骨干教师,历史学专业,29岁。
韩冰,中学二级教师,大学本科,校级新星教师,历史学专业,25岁。
徐晓晨,中学二级教师,大学本科,校级新星教师,历史学专业,25岁。
本组教师队伍年轻化,平均年龄30岁,均在教学一线,都是在本学科领域挑大梁的中坚骨干,有着扎实的基本功底和发展潜力。
本课题计划于2011年5月完成,具体时间安排如下:
2010年4月到7月完成课题论证、开题和立项;2010年9月到2011年1月进行问卷调查以及课堂实践;2011年3月到5月,整理课题的相关材料,对研究过程进行分析总结,撰写出科研论文。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
2、徐刚.浅谈新课改下历史教学中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江苏省“师陶杯”,2007
3、《浅谈历史教学中对学生情感的调动与培养》重庆57中 杨春
4、《历史教学》2008.3上半月刊
5、《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9年1-2期
6、《关于历史课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几点认识》北师大附中卫刚
7、《追求务实、理性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8、《历史教学》2008.3上半月刊
探究历史教学在情感教育中的优势由一起去留学 ( www.177liuxue.cn )编辑整理,转载请保留出处